首页 > 专题 > 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 > 大抓经济 | 首台“中国造”的深海作业机器人,籍贯威海

大抓经济 | 首台“中国造”的深海作业机器人,籍贯威海
发布时间:2024-03-15 10:46:52   

为在全市营造大抓经济的浓厚氛围,市委宣传部组织省、市媒体成立“大抓经济·企业行”采访团,走进重点科技企业,看创新发展,看喜人走势。近日,采访团走进山东未来机器人,探访这家挺进深蓝的科技企业的成长之路。

海平面以下300米,是人类借助现在世界上最先进的装备,所能达到的饱和潜水施工极限。而300米以下的深水区,就是“水下机器人”进行海底作业的主场。

“深海探矿采矿水下机器人、水下多功能检测作业机器人、深海作业型水下机器人……”说起一款款自主研发的“深海神器”,山东未来机器人有限公司董事长陶泽文如数家珍。

从开发深水动力系统到水下推进器制造研发,从水下机械臂收放到深水灯光系统全部实现国产化,“没路也要闯出路。”陶泽文告诉记者,“那时我们刚接到来自俄罗斯的一张订单,中间遇到几次国外供应商禁运卡脖子之后,我们自主攻关了很多国外卡脖子难题,成立了涵盖软件、硬件、液压、高压电等22个项目组,针对每个元件逐一研发。”经过一年的攻坚克难,山东未来机器人将一台重4吨、150马力的深海机器人,顺利交付给俄罗斯客户。

2005年成立未来机器人以来,陶泽文带领团队不断拓展机器人在深海领域的应用场景,将企业自身打造成细分赛道的头部企业。在陶泽文看来,深海开发技术难度大,但在未来一定会为“海洋强国”建设和深远海科技发展提供装备支持。“深海作业机器人的下潜深度从1500米到3000米,现在正向着4000米到6000米的目标挺进。作为国内民营企业中唯一一家全体系生产深海作业机器人的企业,我们拥有近200人的研发团队,不仅打破了国外种种技术壁垒,弥补了诸多行业空白,以1500米深海铺缆为例,以往这类机器人的关键部件都需要从国外进口,而现在,国内的设备就可以在深海进行通讯电缆、跨洋铺缆等方面的施工,具有完全的自主产权。”

目前,山东未来机器人已形成海洋电力、海洋油气、深海采矿、海洋科考等多种作业能力,实现全产业链自主可控。服务于常泰长江大桥、西电东输工程、广东阳江风电场等重点工程,智能水下推土装备、移动式清淤与泥水分离装备两项研制被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2024年威海市大抓经济20条》中提到,“深入实施海洋产业创新突破工程等,推动产业向协同化、链条化、集群化发展。”船舶与海工装备是威海市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重点打造的10条优势产业链之一。在采访中,陶泽文信心满满地向记者阐释着他的宏伟蓝图:今年的订单早已排满,将带动培育上百家零部件配套企业。总建筑面积约3.8万平方米的新厂房预计4月份全面完成装修投用,新增30余台(套)设备,预计产值可达5个亿。

来源:大众网·

鲁公网安备 371003020001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12

威海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 鲁备2009001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ICP备06041465号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邮箱:whcmw2009@126.com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631-5191950

网站热线:0631-5191412  网络实名:威海传媒网  网络设计/系统支持:威海传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