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药是如何进入我们身体并发挥作用的呢?来听威海市立医院医生给大家讲解吧。
药物是用来预防、治疗、诊断疾病等作用的化学物质。为了更好更方便地利用药物,科学家们将其赋予不同的剂型,比如耳熟能详的片剂、注射剂、栓剂、贴剂等等。
但不管哪种剂型,所有的药物在体内的过程都分为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四个阶段。
药物的吸收和分布主要影响药物起作用的是快还是慢。由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药物吸收,药物吸收后随血液循环到各组织间液和细胞内液的过程就叫药物的分布。我们把药物比作货物,血流比作河流,来看看货物是怎样运输的呢?
口服剂型(如药片和胶囊)——药物由胃壁和小肠吸收,并进入血流。
吸入剂型(如雾化剂)——药物通过肺进入血流(与呼吸时氧气进入血流的途径相同)。
皮下注射——药物注射到细胞周围的淋巴中,并在淋巴管中聚集,然后随淋巴循环进入血流。
肌肉注射剂——药物注射在肌肉组织里,通过肌肉组织里的毛细血管进入到大的静脉血流。
静脉注射——药物通过直接注射到静脉中进入血流。
腔道剂型(如栓剂)——药物通过大肠壁进入血流。
外用制剂(如皮肤药膏)——药物通过皮肤移动,并进入淋巴或血流。
常用的口服制剂,药物在胃部或肠道溶解之后,被肠道粘膜吸收,之后进入肝脏。当通过肠粘膜及肝脏时,药物被代谢,然后再进入血液循环,与血浆蛋白结合,被转运到各组织器官。
如果是静脉注射给药,药物直接由血液输送到全身发挥作用,没有吸收过程,所以起效快是它的最大特点。但从安全性角度看,口服制剂的安全性药远远大于静脉制剂,虽然静脉用药的疗效发挥比口服用药快,但由于静脉给药缺少消化道及防御系统的处理,引起过敏等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而且输液过程中可能产生微粒,增加了对机体组织伤害的风险。所以,临床医生一般会遵循“先口服、再肌注、再静滴”的原则,依据病情采用适当的药物剂型和给药途径,这是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的关键。
除了这些常见的传统剂型,随着科技的发展,药物也有了很多创新剂型。比如靶向给药系统中的纳米制剂,通过一个靶头链接一个药物分子,像精确制导导弹一样载着药物穿过重重屏障,直接把药物送达病变部位,达到增加疗效减少副作用的目的。再比如缓控释制剂,药物装入缓控释泵中,在体内慢慢地释放,起到长效治疗的作用。
可以肯定的是,未来用药一定会更加方便、更加安全,但任何用药都有风险,一定要听从专业医师、药师的指导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