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辟谣平台 > 正文

“谷子”消费持续升温 警惕背后暗藏陷阱
2024-11-28 19:27:10   来源:威海传媒网   

“谷子”,取自英文“Goods”(商品)的音译,一般指漫画、动漫、游戏等IP为原型制作的周边商品,包括“吧唧”(徽章)、立牌、钥匙扣、镭射票等。与“谷子”对应,购买这些商品的行为被称为“吃谷”,由此形成“谷圈”。近日A股市场“谷子经济”相关概念股异军突起,多家券商投行也纷纷将目光投射至“谷子经济”并发布研报,引发人们对这个新兴千亿级市场的关注。

近年来,随着二次元文化的深入和粉丝经济的崛起,“谷子”在线上线下受到不少年轻人追捧,因个别限量版产品价格惊人,也被戏称为“塑料黄金”。“谷圈”持续走热的同时,一些乱象随之滋生。

“谷子”热度攀升受追捧

近日,在广西南宁市朝阳广场一处商圈,许多招牌上带有“吃谷”“集谷”“谷屋”等字眼的店铺里,生意十分火爆,有的店铺更是排起长龙。店铺货架上,随处可见动漫、游戏等周边产品。

记者走访发现,这些产品体积小、重量轻、材质不算昂贵,比如铁片制成的“吧唧”、亚克力板制成的立牌、硬卡纸制成的色纸等,而初高中生是这些“谷店”的消费主力。

“对我们来说,‘谷子’不仅仅是商品,还代表对某个作品的热爱和对某个角色的支持。”正在挑选产品的小周告诉记者,自己今年15岁,班上很多同学都会在周末来“谷店”逛一逛。

除了线下火热,线上对“谷子”的讨论也在持续。在抖音平台,“谷子”相关话题播放量已超100亿人次;在小红书平台,“谷子”相关话题浏览量已超20亿人次。微博平台也成为年轻二次元人群聚集的最大社区之一。

根据数据机构QuestMobile发布的《年轻人群生活偏好及购买行为研究报告》,全网二次元及游戏用户规模已达5亿,占据全网四成比例,其主力军为“90后”“00后”人群。

在这个小众的圈子里,隐藏着巨大的消费密码。在线下,“谷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线上,大量“卖谷”直播间入驻电商平台,同样蓬勃发展的还有二手交易和私域拼团“买谷”生意。

来自上海的大学生余嘉轩是一名二次元资深爱好者,他告诉记者,为保证正版,他更倾向于在官方渠道购买,但很多时候一些限量版或地区限定的“谷子”只能通过代购或二手市场才能获得。

同时,由于“谷子”多为海外原版或工厂定制,为平摊运输成本和降低定制价格,很多人选择拼团“吃谷”,交易一般发生在微信、QQ等私域,而且大多采取预售制,等待周期漫长。

“我现在手头就有十几个‘买谷’群。”小余说,他们先在社交平台搜索对应“谷子”的推车(团员宣传)信息,再联系对方加入QQ群等,登记参团信息后使用拼谷小程序下单。

记者在多个“买谷”群内看到,不少成员会在“买谷”之余分享生活、交流课业等。初二女生小吴说,在学校里,一些学生会把零食、文具等卖了换现金“买谷”。“‘谷子’能带来满足感,上课时,同学还会凑过来看我的‘谷子’,开启聊天话题。”小吴说。

热衷“买谷”的年轻人,也热爱在社交媒体上发帖“晒谷”。在社交平台上,“吃谷—晒单—录开箱—买收纳—拍谷美—扎痛包—摆痛桌痛房痛车”已形成一条链路循环,甚至衍生出“摆阵”这一玩法,即把收藏的“谷子”平铺到房屋各个角落,极具视觉震撼力。

一些年轻人“吃谷”遭遇陷阱

随着“谷子”市场不断升温,一些乱象随之滋生。

在“谷圈”中,“谷子”通常分为普谷、湖景谷和海景谷,普谷相对容易获得且价格适中,湖景谷和海景谷则因具有限定特征且数量稀少,价格相对较高。此外还有粉丝自制的“同人谷”,其价格比官方授权IP制作和售卖的“谷子”低得多,是不少学生党的选择。

一名“吃谷”6年的爱好者说,一些“谷子”原本价格不贵,一旦贴上“稀有”“限量”等标签,转手价格就翻了好几倍。如果是某个热门IP的全球限量发行款,加上获取渠道本身就很难,价格更会被热炒,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元,“好看不值钱,限量才值钱”。

限量版的稀缺性加上粉丝强烈的购买欲望,跟风“炒谷”的人不在少数,有时还滋生出一些“赌博式”的玩法。有的商家和投机者趁机哄抬价格,导致部分“谷子”价格远超其实际价值,但最终砸在手上的也不少。“一开始说是限量发售,后来又大量再贩,这是常有的事。”一名“吃谷”爱好者透露。

随着“谷圈”的火爆,一些诈骗分子也趁机入局。多地公安机关发现,近期涉“谷圈”的虚假购物类、假冒公检法类的诈骗案件频发。骗子利用热门动漫周边产品,通过社交群聊渠道发布贩售广告,以低价出售为诱饵,对迷恋“谷子”的孩子们实施诈骗。

前不久,北京警方公开一起案例,一名13岁的学生肖某向警方报案,称其在浏览某社交平台寻找《排球少年》徽章,后被诱骗加入一个QQ群。诈骗分子以挑选喜爱的徽章为幌子,索取肖某个人信息,后以未成年人购买需承担法律责任为由,对肖某进行警告,还冒充民警,通过视频通话方式恐吓肖某利用父母的手机登录银行APP并扫码支付,最终被骗9999.93元。

不少人为了购买行情紧俏的“谷子”,选择在二手平台或通过“黄牛”购买,或是走海外团购渠道,都有较大受骗风险。不仅海外代购人或“团长”可能会卷款跑路,一些代购的“谷子”未按照规定申报还可能涉嫌走私问题。

日前有媒体曝光一起“谷圈”代购跑路事件。2023年,一个群主收取了600多人的货款20余万元,却一年都没有发货。受害者只能采取曝光账号发避雷帖、封禁代购支付账号等措施,很难真正挽回损失。

记者在多个社交平台以“谷子”为关键词搜索,发现大量“避雷”“避坑”帖子,多与拼团、代购有关,而这些吐槽帖多以维权无门而告终。

一名“谷子”卖家透露,因“谷圈”有大量未成年人,他们大多选择先在闲鱼上跟买家沟通,再转到私域进行交易。

在现实中,未成年人“开团”现象也普遍存在。由于未成年人身份保护,即使他们卷款跑路,也很难追究其法律责任。一些不良分子利用这一点,以未成年人身份开设多个跟团群骗取钱财,受害者往往面临投诉无门、追款困难的困境。

多名“吃谷”爱好者告诉记者,团长跑路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退群、拉黑团员、已读不回等。“由于交易发生在私域,没有平台保障和监管,团长往往处于‘一言堂’的地位,我们也没办法,因为不买就更无处可买。”上海大学生张某说,由于“谷圈”拼团一般单次金额不大,即使集体报警立案,也很难追回。

引导与治理并举 推动“谷圈”健康发展

受访人士认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谷子”。从本质上看,“谷圈”与集邮圈、水浒卡圈等没有多大区别,都是通过共同的文化产品消费趣味,从而达到社交目的及满足情绪价值。年轻群体的“谷子”消费可视为一种“成长性消费偏好”。

“热衷‘谷圈’消费,反映了当代青少年的兴趣爱好、消费观念和文化认同。”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党琼说,动漫、游戏和漫画(ACG)文化对青少年有很强的吸引力,“谷圈”作为其衍生产品,满足了他们对偶像和IP的情感需求。在“谷圈”中,青少年可以找到兴趣相投的群体,通过分享和交流增强归属感,购买和展示稀有谷子成为青少年表达自我身份的一种方式。

“个别商家利用限量发售、联名合作以及盲盒等营销手段制造消费焦虑,会加剧攀比现象的蔓延,进而强化消费行为。”党琼说,需要警惕的是,“谷圈”中的攀比消费容易导致未成年人将价值观建立在物质拥有上,而非作品本身的文化内涵,这可能会使未成年人陷入“消费内卷”,从而产生焦虑等心理问题。

北京颐合中鸿(南宁)律师事务所律师邢通远认为,利用出售“谷子”卷款跑路、“退圈免费送”等手段骗取财物的,可能构成诈骗罪;“冒充公检法假借影响个人声誉进行威胁”的,涉嫌招摇撞骗罪。

广西桂玺律师事务所张哲律师认为,如果未成年人作为“团长”被骗,一方面是受害者,但对于“团员”而言是一定程度的加害者。此时要具体分析该“团长”在组团过程中所实施的具体行为,比如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是否明知上游商家诈骗但仍为其提供辅助、便利等,以此综合判断是否构成犯罪。

受访专家和学者认为,推动“谷圈”健康发展,一方面要对“谷圈”相关乱象进行有效监管和引导,减少和防止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引导,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娱乐观,保护和鼓励广大青少年群体探索个性化的文化生产方式。

“当前造成‘谷圈’市场混乱、产生大量受害者的重要原因,就是脱离严格监管的平台进行私域交易。”广西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秘书长唐楚尧说,私域交易缺乏规范的交易记录和凭证,导致侵权证据难以收集,这是“谷子”交易侵权事件的处置难点。

唐楚尧认为,监管部门应加大对私域交易平台的监管力度,打击侵权行为,并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提升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在市场层面,应警惕盲目炒作和虚假营销行为,并与电商平台合作强化交易监管,打击假货和诈骗,保护消费者权益。”

未成年人的“买谷”行为,还需要学校和家长的引导和监督,避免过度消费、攀比消费等不良倾向。邢通远认为,家长和学校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消费行为以及身心发展的关注,并加强教育引导,帮助孩子树立理性消费观,引导其健康参与“谷圈”,提高对诈骗手段的警惕,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党琼认为,“谷子”产业要实现长远发展,还需要注重文化价值的提升。在产品层面,应突出原创设计和故事性,增加文化附加值,引导消费者关注作品本身而非盲目追求稀缺。同时,产业可以通过丰富产品种类和创新商业模式,拓展产业链,例如开发虚拟内容、IP衍生服务以及主题场景体验,创造更多的文化价值和消费体验。(来源:经济参考报)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寒潮来袭,别被“假羽绒”骗走温暖!
下一篇:最后一页

鲁公网安备 371003020001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12

威海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 鲁备2009001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ICP备06041465号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邮箱:whcmw2009@126.com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631-5191950

网站热线:0631-5191412  网络实名:威海传媒网  网络设计/系统支持:威海传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