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与内陆省份相比,山东有“两个省”,一个是“陆上山东”,一个是“海上山东”,均有15万平方公里。因此,山东的资源禀赋得天独厚。这种天然的优势,也为其以“海”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新的契机。
以“新”为抓手,打好“向海图强”差异战。山东的主政者清楚,山东最大的发展优势在海洋,最大的潜力和空间也在海洋。近来,山东承担的重大海洋科技工程装备——载人潜水器“蛟龙号”随“深海一号”科学考察船“出征”,国内首艘万吨级远洋通信铺缆船“龙吟9号”在东海海域成功试航……一大批凭借海洋区位优势的新科技、新成果正不断在齐鲁大地上涌现。我们要看到,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为此,要坚持“海洋+新质生产力”的思路,增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比如,推动海洋渔业、海洋旅游、海洋交通运输、海洋化工等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培育壮大深海油气、海洋清洁能源、海洋装备与新材料制造、海洋生物制造等海洋新兴产业等等。
以“质”为抓手,严把“经略海洋”规划关。2011年,中国宏观战略的变化让沿海各省份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1月,国务院率先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中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因此,2011年也被称为“中国海洋经济元年”。此后,广东、浙江等地陆续出台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总的来看,顶层设计和政策指引关乎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2024年10月,山东出台了《关于加快现代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意见》,提出“到2027年,全省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水平大幅提升”,为接下来的山东作为指明了方向。因此,作为中国海洋发展战略的先行者、探路者,山东的实践将为中国海洋强国建设提供强劲的支撑和启示。要按照规划思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久久为功。
以“生产力”为抓手,当好“逐梦未来”资源兵。从2011年到2023年,山东海洋生产总值从8300亿元增至17018.3亿元,居全国第二位。但有人说,山东是海洋大省,但还不是海洋强省。由此,进一步推动各类生产要素活力进一步迸发显得尤为重要。比如,聚焦实现产业集聚效应,毕竟实施“海洋强省”战略也并非只为了山东,更是为了带动沿黄流域乃至整个中国北方的经济发展。因而从这个角度说,山东“海洋强省”既是“产业强省”,更是开放强省、合作强省,不仅要吸纳各类要素在省内汇聚,更要整合省际间的有效资源。再如,由于海洋很多产业相对小众,运营赛道比较窄,更需要围绕产业链来“建链、强链、补链、延链”的过程,营造出有研发、人才需求的创业环境。(作者:文登区委宣传部 王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