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是宝贵的财富,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近些年来,非遗文化不断“破圈”,打破传统文化观念,通过跨界融合的方式走进人们的视野。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冲击,当代年轻人更适应现代化数码产品,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衰减,如何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当今社会令人头疼的重要时代命题。
做好非遗文化接力棒,深入挖掘、敢于创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非遗文化的重点是融入现代生活,展示当代价值。在互联网时代,非遗传承的重担落在青年一代的肩上,青年传承人应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因为三分热度“冲昏头脑”,要用“台下十分钟”的坚韧意志换取真正绚丽的“台上一分钟”。近些年来很多网络博主在互联网上传承非遗文化,“我基本上很难放弃一件事,只要我决定了去做,我就一定要把它做成。”这是网络博主江千寻(九月)说过的话,曾经是游戏原画师的她辞职以后决定以“非遗传播人”身份弘扬我国传统非遗文化,她成为“确山铁花”千年以来的第一个女徒弟,并组建了中国第一支“女子铁花队”。让年轻人喜欢并参与到传承非遗文化这份事业中,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就会碰撞出更多思想火花。
创新非遗文化新形式,推陈出新,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随着现代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在互联网中感受历史文化逐渐变成趋势。为把历史文化和现代化都市完美融合,使非遗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媒体网络担任了主要媒介的重要使命。生活中,非遗文化可以足不出户就能在手机上观看,还能通过互动体验增加观众的感知、兴趣,达到有效、快速地传播,短视频平台上,有还原古籍中的美味,有凤冠的制作过程;一些歌剧院在直播平台上直播,以新颖的方式为非遗文化注入活力;很多博物馆把博物馆特色的文创或者非遗产品制作成冰箱贴,推动了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示,让古老的文化遗产不断续写新的篇章。
扩展“取经之路”,非遗不能“冻”起来,要“动”起来。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关注着我国的文化,在外留学的青年人正推动中国文化走向全国。只有“动”起来,文化才能“活”起来。青年人要传承好以非遗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扛起使命担当传承历史文脉,做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做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向世界积极传播中国独特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追求。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创新思维,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与时俱进、焕发新生,让非遗传承继续传承下去,使其凝结的智慧和精神内涵在新时代继续大放异彩。(作者:环翠区张村镇怡沁园社区 田鑫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