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点餐、扫码排队、扫码开门……如今,二维码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拿出手机“扫一扫”也成为大家日常生活习惯。随着应用场景增多,本该是方便快捷的“扫码”,却在有些时候变为一种负担,给个人生活带来困扰,“扫码”的利弊逐渐显露出来。
“扫码”带来的便利。二维码具有防伪溯源的作用,用户扫码后可以查看生产地、获取最终消费地的信息。二维码防伪根据其可加密性,可以确保二维码的机密性,并且可以追溯二维码的生产制作过程和流向,让用户更放心。对个人来说,保证了支付的相对安全性,避免收到假钞;更加便捷,不需要随时带现金找零;付款更加及时、省时等。对商家来说,提升运营效率、降低成本、吸引客户引流、更加利于宣传等。
“扫码”带来的负担。一方面,扫码有时并不是在给使用者“减负”,反而是“增负”,加大使用成本。有的要打开小程序,有的要求关注公众号,还有的要跳转多个页面,程序繁琐,浪费时间。有网友提出:“有些地方如果不扫码就不提供服务,无疑侵犯了消费者的选择权。这样的扫码要求,无论便利与否,都会给人带来不愉快的体验。”另一方面,一些扫码行为存在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在使用手机扫码后,有的会跳转到“关注”“注册会员”或“快捷登录”等页面,需要消费者授权才能进行下一步,而索取的个人信息包括昵称、姓名、电话等,有的还要提供身份证号、住址等敏感信息。河南漯河市张先生就反映:“不知不觉,我关注了一堆公众号,总被推送各种广告和垃圾信息。”“商家在未明确告知或未取得消费者同意的情况下,超限收集个人信息,本身就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悉真情权、公平选择权以及个人信息权益。”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编审姚佳认为:“商家在存储或使用消费者的个人信息时,如果发生信息泄露,不法分子则可能会利用这些个人信息从事诈骗活动,造成更大损失。一旦信息被大量泄露,还可能会造成数据安全事件。”
科技的发展,使得支付的手段升级,我们在享受支付带来的便捷时,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切勿乱扫二维码付款,避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有关部门和企业应当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合理设置扫码环节,确保扫码既能方便消费者,又能保障他们的权益。同时,消费者也应当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作者:经区财政金融局 侯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