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远远看到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时,你的脸上洋溢着笑容,可眼中却满含着泪水。我不懂,一个人怎么能又哭又笑呢?”
“孩子,我们要回家了!如今,就要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祖国效劳,爸爸高兴呀!”
……
灯光从头顶洒下,将整个舞台染上一片蔚蓝。汪洋大海中,千里海疆爱国主义宣讲团成员王瑾微微倾身,此刻,她正与一旁的“父亲”,踏上归国之路——
7月1日,千里海疆爱国主义宣讲在市群艺馆再次上演。随着《永远的怀念》拉开大幕,王瑾再次登台,用饱含深情的话语“解读”郭永怀这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的人生。不过这一次,她的角色不是讲解员,而是郭永怀的女儿郭芹。
68年前,郭永怀放弃了美国的优厚条件,携妻带女回到祖国,从此踏遍万水千山、以身许国。随着威海千里海疆爱国主义展示带的打造,如何更好地讲述郭永怀的故事?宣讲团将视角转向了郭永怀的家庭。
“以往,宣讲的关注点大多集中在郭永怀本人及其贡献,但其和家人的感情牵绊及对家人的影响也都是深远的。”王瑾说,正因为如此,他们想从家庭“出发”,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郭永怀。
角度的切换,意味着过往很多“现成”的资料都不适合再使用。况且,整个节目过程只有短短的十分钟,郭芹的记忆,需要挑选最重要的场景、以最精炼的语言来展现。
为此,主创团队做足了功课——依托郭永怀事迹陈列馆近年来对郭芹同学、李佩助理、郭永怀学生等人的采访和交流,努力挖掘细节,力争以最合理的情景,作最具感染力的表现。
不仅如此,郭永怀事迹陈列馆此前还曾通过郭永怀生活、工作过的地方及单位,征集到近百份书信、图片等实物资料。其中就包括郭永怀与郭芹及其他家庭成员的信件,为节目的创作提供了“基础”。
“从这些信件中,我们可以窥见郭永怀与家庭的沟通、交流,再加上艺术化创作,可以帮助人们从家人的角度去了解郭永怀,更好地理解其舍小家为大家的伟大。”王瑾说,经过分析和探讨,团队选取了郭芹5岁、9岁、17岁三个时间节点,分别串起了郭永怀回国、参与核弹研制、郭芹呼伦贝尔插队及郭永怀牺牲等重要事件。
主创团队还加入了这样一幕:郭永怀牺牲二十二天后,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成功发射。王瑾所扮演的郭芹,与“父亲”隔空对话。
“我们将这个事情作为郭芹理解郭永怀以命报国的转折点,从这里开始,郭芹逐渐懂得并理解郭永怀曾说过的‘有了强大的国,才有安稳的家’。”王瑾说。
于是,郭永怀的形象,通过父女之间的对话,被更加全面立体地展示出来——回国时,父亲站在船头又哭又笑;远赴金银滩时,无论自己怎么问,父亲都回答“不知道”;插队时想要一双过冬的鞋,回信却是“布鞋暂没有,你是否画个小样寄来,有了货一定买”……
“多想亲口告诉你,你是我心中永远的骄傲。”整个剧本最后,王瑾作为郭芹,喊出了这样的话语。同样,这也是整个宣讲团创新节目的初衷。“我们尝试挖掘更多不为人知的细节,让大家看到、了解郭永怀的更多面,更好地理解郭永怀的‘小我’和‘大我’,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郭永怀,让大家更好地传承永怀精神。”王瑾说。(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匙亮 曲黎悦/文 王彦博/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