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大众日报头版头题刊发文章《威海市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向能源大市迈进 逐绿前行,新动能正澎湃》,聚焦威海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之路。
11月1日11时45分,随着国网威海供电公司下达操作指令,国内在建单体容量最大海上风电项目——半岛南U场址海上风电项目一期工程接入电网运行。至此,威海首个海上风电项目成功并网。到今年底,威海市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520万千瓦,占比64.5%。到2025年,这组数字预计上涨为1170万千瓦,占比80%,将形成投资过千亿级的新能源产业集群。
威海长期坚持生态立市、绿色发展且拥有依山傍海的独特资源禀赋,有条件也有责任在发展新能源产业、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上打头阵、当先锋,争当山东新能源产业布局重地、先进技术高地、东电西送要地。
全省唯一集齐“核风光储”
全国首个固定式长桩基海上光伏实证科研项目——山东文登HG32海上光伏实证科研项目成功离网发电;省内装机规模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山东文登抽水蓄能电站全面发电;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投入商业运行……作为全省唯一集齐“核风光储”新能源种类的市,威海新能源呈现出快速发展之势。
威海把“积极融入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将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把新能源产业集群列为该市第八大产业集群,成立能源建设工作专班、新能源产业专班,出台《威海市新能源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依托规划建设的荣成核电、乳山海上风电等基地,在新能源发电项目建设中,同步开展产业链招商和产业培育。“目前,新能源产业集群拥有规模以上企业37家,前三季度营业收入71.21亿元,同比增长25.9%。”威海市能源事业发展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威海已有华能高温气冷堆、国电投“国和一号”、半岛南U场址海上风电等11个纳入省调度的新能源项目,总投资1471.49亿元,累计完成投资863.29亿元,2023年完成投资123.63亿元。
山东文登抽水蓄能电站全景。(胡红日)
越是资源富足,越要重视储能建设。昆嵛山里的山东文登抽水蓄能电站今年9月全面投运,这个总装机容量180万千瓦的“超级充电宝”设计年发电量27亿千瓦时,相当于106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量。荣成市成山200兆瓦/400兆瓦时共享储能项目在年底将具备并网条件。项目相关负责人王琪介绍:“项目单体装机规模目前为胶东地区最大,最快两小时就可以存储40万度电。”到2025年,威海储能规模预计达到330万千瓦,支撑“十四五”期间可再生能源2200万千瓦的增量。
技术领跑激发“产业裂变”
12月6日,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技术商业化的示范项目——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在荣成正式投入商业运行。荣成石岛湾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由中国华能牵头,联合清华大学、中核集团共同建设。华能石岛湾核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爱军说,“它的成功运行,为世界开辟了一条核能技术新路径,核电站建在缺少水源的地区成为可能。”
“首堆效应”引来了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校外唯一的科研基地——清华大学(荣成)先进核能技术科研基地。清华大学核研院荣成建设办主任贺云生认为,威海已成为我国先进核电技术和装备的验证和示范高地。
华能石岛湾核电厂。(华能石岛湾核电有限公司供图)
距离华能石岛湾核电厂不远处,“国和一号”示范工程也在加速推进,“国和一号”数字孪生核电站一期工程第一阶段已于日前正式投用。而国电投与威海共同打造的山东先进核能技术研究中心,将实施总投资7.2亿元的“核动未来”科技示范工程。目前,首批数字化核电关键技术研究院、核能供热及海水淡化关键技术研究等12个课题已签约。
先进科技为引领,科学规划作支撑,配套政策作激励,众多企业看好新能源发展前景,纷纷试水,一场“产业裂变”悄然发生。通过举办核能产业发展联盟大会,柯莱特风机、中硼科技等威海本地企业已经取得核级资质,拿到了核电装备制造的“入场券”。威海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依托全球唯一集三代、四代核电站于一体的核电基地优势,威海将加快打造产业集聚、技术集聚、人才集聚的‘中国核谷’。”
随着新能源产业链条不断完善,产业集群效应不断显现。乳山市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引来了明阳智能、远景能源、中天科技等多个装备制造项目,涵盖海缆、塔筒及单桩、轴承、整机等全部大部件以及变压器、冷却器、海缆限制器等核心零部件。今年,产业园的年产值将实现100亿元。
向新向绿谋划“东电西送”
“十四五”期间,威海规划建设的核电、抽水蓄能、海上风电、光伏发电的装机容量分别达到330万千瓦、180万千瓦、650万千瓦、300万千瓦。
“威海区域将成为全省重要的绿色能源输出基地,电网整体格局演变为‘东电西送’。”国网威海供电公司总经理陈志勇介绍,“在较为完善的电网架构基础上,我们将提升源网荷储协同互动、清洁能源服务能力和能源综合利用效率,积极探索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安全高效地把‘绿电’送往全省各地。”目前,威海正筹备实施乳山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及220千伏送出工程,项目计划明年开工,2026年投产。届时,威海海上风电、光伏、核电的重要电力输出通道全线贯通。
建设中的半岛南U场址海上风电项目。(辛戈)
威海不仅实现新能源发展量的突破,更注重有效利用质的提升。将余热利用作为节能降碳的有效手段,威海按照“合并电厂、引入余热、利用核能”的思路,整合热电资源,对城区两大热电集团进行合并重组,实施6000万平方米集中供热改造工程,每年可节约标煤30余万吨、水200万吨。到2030年,威海市域计划实现“近零碳”供热。
一边加速推进能源结构转型“向新而变”,一边推进产业升级、生活方式“向绿而行”。威海不断深化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获评省级绿色制造示范单位35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75.5%,培育了打印机、碳纤维、医药医疗器械等高端产业。今年年初,威海还入选全国绿色出行创建考核评价达标城市名单。目前,威海绿色出行比例达71.98%,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公交车辆占比达到90.9%;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15269个,城区10分钟充电圈基本建成。(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