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在全市各个港口内,渔民们正忙着检修渔船、添置渔具、缝补渔网,为开海作准备。为期4个月的伏季休渔即将结束,9月1日12时起,全市4000多艘捕捞渔船将千帆争渡,将新鲜海产“端”上市民餐桌。
“九月份出海,海产品以螃蟹、鲅鱼、爬虾、八带为主,经相关部门监测,今年回捕有望获得丰收。”市海洋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说。这得益于我市积极开展增殖放流,恢复种群结构,补充经济渔业资源。今年以来,我市在适宜海域放流中国对虾、日本对虾、海蜇、三疣梭子蟹、黑鲷、短蛸等水产苗种超过20亿单位,再加上海水质量持续改善,伏季休渔等措施促使放流的苗种正常生长,开海后,上岸的海鲜会有不少是增殖放流的鱼虾。自2005年以来,我市已累计增殖放流水生生物苗种超过175亿单位,占全省1/4以上,各物种投入产出比达到1:17以上,有效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
威海是海上南北物流的主要通道,年均过往商船约12万艘次,同时也是我国北方的主要渔场之一,每年有上万艘渔船在此捕捞作业,全面开海在即,众多渔船将集中出海作业,如何保障海上安全?
“今年我们利用伏休期,加快推进插卡式‘AIS’防碰撞预警系统配装进度,全市已有3800余艘渔船安装了该系统。”市海洋发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系统就像汽车雷达,当有其他渔船、货船靠近时就会发出警报声,提醒渔船及时调整航线,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
我市要求所有44.1kw以上渔船必须配齐两套北斗终端设备,加强渔船动态监控,确保渔船位置清、情况明。同时,相关部门将严格执行24小时应急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密切关注极端天气动态,提前发布海上分区天气预警,提醒渔民渔船及早做好防范措施,尽最大努力保障渔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据介绍,我市将于9月1日至10月底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护渔·护航”专项执法行动,对渔船、渔具、渔港进行执法检查,重点检查渔船是否持有有效证书证件,是否按规定安装、使用安全通信导航和船位监测终端设备,渔船是否携带、使用农业农村部和我省规定禁止使用的渔具等,全力维护开捕后渔业生产秩序稳定,维护我市周边海洋资源。
■一线故事
出海渔船浑身“科技范儿”
8月28日,在环翠区孙家疃远遥渔港,船东倪凤华正为渔船装载出海物资做最后的整理。即将迎来开海的日子,她眼里尽是期待。
马上就要出海,各项检查多了起来,执业证、船员证等证件一个都不能少。事情虽多,倪凤华一件一件办起来有条不紊,“安全是头等大事,要保证每一步都不出错。”
今年,渔船上多了一个新物件,一个白色的仪器用透明防护罩罩得严严实实,看得出倪凤华对它很是爱惜,“这叫‘智能避碰’,就是船舶自动识别系统,6月份政府免费安装的,有了这个,再也不怕遇到雾天和夜晚视物不清了,出海更安全。”
如果不是倪凤华一一介绍,谁也想不到这艘十多年的渔船浑身尽是“科技范儿”,崭新的船舶自动识别系统、新装的北斗示位仪、船头的雷达,渔船行驶由“凭经验”扭向“靠科技”。用倪凤华的话说:“安全感满满!”
以往,渔港内渔船抢位置堪比陆地上抢车位,无序停船挤占了航道。从去年开始,我市打造远遥浅海科技湾区,重新规划、分配远遥码头的海上区域,按照马力大小,一船一位一坐标,开展网格化管理,确保港规范、船可控、人平安。提起这些改变,倪凤华打心眼里高兴,“以前有碰船隐患,现在整个渔港比以前更整齐有序。”
根据各种渔汛信息,今年开海后收获应该会不错,倪凤华特地准备了两面红旗,一面是五星红旗,一面写着“财源广进”,要在出海前一天挂上船头船尾。“挂红旗寓意出海能够满舱而归,近几年政府一直在增殖放流,估计开海后的海鲜个头和数量都会好于往年,相信今年会是个丰收年。”
■记者手记
向海掘金,三产齐发力
在远遥渔港,记者见到这样一幅胜景:东面,渔船整齐排列只待出海捕鱼。西面,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智真海洋科技的科研船正在开展研究。北面,海洋科技馆参观者络绎不绝。传统与现代交织,一二三产业齐备的光景浓缩在这片小小的海域里。
近年来,我市不断守住传统优势,发掘新优势,做好向海图强文章。看传统渔业,今年我市新创建国家级、省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各1个,14个种业项目加快建设,国内首艘冷桥结构CCS级万吨级冷藏运输船正式启航;看新兴产业,打造了42家省级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2家省级现代海洋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和39个重点涉海创新平台,海洋生物、海洋碳汇等海洋新兴产业发展体系逐渐成型。
向海掘金,三产齐发力。我市将开拓创新、奋力攻坚,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加紧实施国际海洋科技城建设,深入实施海洋品牌战略,推动海洋事业发展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孙大伟 孙艺嘉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