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是一个海洋特色鲜明的城市,因海得名、依海而兴,海岸线占山东省的1/3、全国的1/18。千里海岸线,是威海的最大的资源宝库,也是威海最强的发展优势。
海洋是威海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不论是海洋资源禀赋、丰度指数和开发条件,还是海产品产量、品牌数量以及海洋生态环境等指标,威海都在全国领先。拥有北方唯一的国家级远洋渔业基地、15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33处省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是全国海洋牧场建设典型。海产品产量连续30多年居全国地级市首位。拥有海参、鲍鱼、对虾、海带、扇贝等各类海洋生物资源779种,是全国最大的海带养殖基地,也是全省最大的海参、鲍鱼、牡蛎、牙鲆、河豚、扇贝、石鲽、海蜇和裙带菜养殖基地。其中,“威海刺参”连续多年被评为“最具影响力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并蝉联水产品品牌价值冠军,“乳山牡蛎”荣获中华品牌商标博览会金奖。
这些成绩自然得益于数年来威海坚持精当规划、精细管理、精明增长,大力实施海洋生态环境质量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双领先”战略。
以立法形式划定开发红线,确定自然岸线保有率管控要求,按照严格保护区域、限制开发区域、优化利用区域实行分类保护,对高耗能、高排放和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的项目实行“一票否决”,以海洋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支撑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精细管理方面,威海在全国率先建立“湾长制”,创新上下联动、部门联防、全域联管的“三联”管护模式,综合施策、协同发力,推动海湾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威海北部海域实现美丽海湾示范创建全覆盖。上下发力、齐心协力的结果是威海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稳定保持100%,连续5年保持全省最优。
在水清滩净的良好海洋生态环境基础上,威海积极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径,以宜居、宜业、宜游为方向,把美丽海湾的生态“高颜值”转化为经济“高效益”、发展“高质量”。近年来,威海成立全国第一个海洋负排放研究中心,率先推出“海洋碳汇贷”,启动全国首个海草床修复项目,积极探索蓝碳生态价值实现路径,推动“碧海银滩”向“金山银山”转化。目前,全市生态养殖模式海域达到13万亩,2024年一季度实现海水养殖产量52.8万吨、产值3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4%、5%。此外,海上观光、海陆相连、海陆融合的全域文旅发展格局深受国内外游客的热捧,真正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有机统一。
新时代新征程,威海人正逐梦深蓝、澎湃启航,坚持走依海富国、以海兴城、人海和谐的发展道路,深耕“海洋沃野”,高唱“蓝色牧歌”,2024年上半年,威海全市渔业总产量同比增长4.38%,一幅耕海牧渔的壮阔画卷加速展开。
(李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