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淄博烧烤火爆出圈,坐淄博烧烤专列去滋一回成为众多年轻人的选择。不少媒体人对淄博烧烤也是情有独钟,变着角度分析探讨“淄博烧烤”火爆出圈的种种缘由。其中不乏媒体由此及彼,类比探讨当地也可以火爆出圈的城市品牌。
4月11日,琅琊网评就推发了《临沂炒鸡,能否“因为一道菜,爱上一座城”?》这样一篇文章,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作为远近闻名的“美食IP”,临沂炒鸡拿下“江湖地位”全凭硬实力:据统计,临沂共有各类炒鸡店15000多家,每年要吃掉一亿多只鸡;以美食吸引游客,用美食留住游客,继而带动“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的提升,临沂也在不断探索实践;作为一座文旅资源禀赋的大城,临沂有山有水有灵气,有史有圣有文气,抓住当下机遇,聚焦城市特色,整合优势资源,积极创意营销,提升服务水平……相信临沂炒鸡还能进一步出彩、出圈。
从淄博烧烤火爆出圈引发出对当地品牌的发展思考,本无可厚非。但笔者想说的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火爆出圈的内在逻辑可能并不像此文所述,类似举一反三、“复制粘贴”式思维对火爆出圈不仅无益,反而可能因此留下一道道东施效颦、简单雷同的败笔。
笔者认为,在如今移动互联网时代,尤其是短视频等新媒体风头正盛之时,能火爆出圈的点,往往并非有意策划,而是某一个不经意的 “小火星”点燃引爆。
比如,今年1月26日,《大众日报》在二版刊发威海火炬八街从夏火到冬这条网红街道保持长红的流量密码。火炬八街在威海人看来,它原本只是国际海水浴场一条很不起眼的街路,在一个面朝大海的斜坡上。2020年疫情期间,这条路附近的旅馆老板经常站在这个叫火炬八街的斜马路坡上,拍一些面朝大海的短视频发平台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画面让待在家里久了的人“怦然心动”,之后大量转发,评论,引发了热,出现火,触发全网的人“心向往之”,“来威海,必来火炬八街”,哪怕是冬天风雪再大再冷,也有全国各地如潮的游客慕名蜂拥前来打卡。当地顺势而上,改造人行区域,新修建滨海步道,增加网红景观小品和“最佳拍摄点”等标识,对沿街建筑、道路导视牌、交规行驶牌等进行艺术化打造,引入咖啡、慢餐吧等多维元素,完善周边服务设施,提升街道颜值和游客体验,形成了如今可以驻足休闲观赏、一年四季皆风景的时尚化街区。
作为肩负推广城市文化和品牌重任的媒体和媒体人,置身新媒体时代,我们需要一点今非昔比的新思维:
一是要有平凡中发现“美”的思维。平常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其中蕴藏着美,需要我们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发现美的眼睛。也许很多的美,你已经习以为常,要发现这种美,往往需要跳出此山中,方能识得庐山真面目。就像威海火炬八街的美,站在威海人的角度,平凡无奇,但站在外人的角度,就美得无与伦比。所以发现“美”,需要我们转换思维,换角度更要换角色,这样审出来的美,才有可能打动人。
二是在传统中看见“新”时尚。火爆出圈的东西,往往是在传统特色中渗透出“新”和“时尚”元素。以河南出土的唐俑为主要元素进行创意编排的《唐宫夜宴》,用精妙舞美和5G、AR等新技术“唤醒”历史文物,带领观众“梦回大唐”,艳惊四座。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登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虎年春晚,“青绿腰”突然“火出圈”,中国古风之美再次深度融入现代生活,火的背后都是有我们现代人视觉可亲可近可感的时尚和高雅元素作支撑。
三是与年轻人的心产生“共情”。年轻人是新媒体平台聚集的主体,大凡火爆出圈的,绝大多数都是因为触发了他们的价值认同和心理共鸣,才能产生他们的流量支持、猛烈追捧、大量转发和热烈评论,才会带来线上线下的双向奔赴、价值流量。淄博烧烤为什么外省的人也要来感受一下?长沙的《茶颜悦色》为什么排几小时的队也要买一杯?其中重要一条,是它契合了年轻人心理共情,触发了他们“一定要尝试”的群体冲动。
以前,我们媒体人习惯了讲策划、引导和宣传。新媒体形势下,这种主观想象的策划不见得能牵得动我们渴望拉动的人群。我们需要学习和研究新媒体平台运行特点、人群心理,以年轻人的视角、思维,重新审视“诗和远方”,重新审视我们的城市和品牌,植入特色记忆点,久久为功,持久激发和流淌更多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流量和红利。(威海市广播电视台 肖琳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