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案例类510号作品:网络谣言:信息时代的“隐形瘟疫”

网络谣言:信息时代的“隐形瘟疫”

 

山东省广播电视局广播电视监测中心

胡顺淑 王绍宁 李梦雅 侯明轩

 

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前所未有。然而,在这片信息海洋中,网络谣言如同暗流涌动,不仅误导公众认知,还可能引发社会恐慌、损害个人名誉乃至破坏社会稳定。

2024年7月,山东高考普通批投档线公布,随后在社交平台上“山东19万文科考生滑档”的谣言广泛流传,误导公众产生对教育公平的担忧,加重考生及家庭心理负担,引发社会恐慌。经查,谣言散布者任某某为了博取眼球、招揽生意,于7月19日在抖音平台发布了标题为“19万文科生公办全滑档!文科分数线飙升20万位次!”的短视频。此谣言一出,如野火燎原,迅速引发广大考生及家长关注,一时间引发了大量对招生政策合理性质疑的舆论,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造成恶劣影响。最终,任某某因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被警方处以治安拘留五日的处罚。

网络谣言,简而言之,是指通过网络媒介传播的未经证实或已被证实为虚假的信息。它往往以耸人听闻的标题、夸张的情节或煽动性的言论吸引眼球,迅速在网络空间内扩散,具有快速传播、情绪煽动、内容多样等特性。网络谣言危害极大,它混淆视听,使公众对真实情况产生误解,影响正确判断和决策,极易引发社会恐慌情绪,扰乱社会秩序,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正值高考志愿填报重要时期,人们在面对不确定的信息时,往往倾向于关注度较高的数据,形成“羊群效应”,从而加速谣言的传播。网络谣言制造者利用公众在信息获取渠道有限或信息处理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制造并大肆传播谣言。社交媒体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往往根据用户的兴趣和行为习惯推送相似内容,使得谣言在特定群体内快速扩散,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应对诸如此类网络谣言,该怎么办?在政府层面,一是持续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网络谣言治理的法律体系;二是加强监管与执法,建立健全网络谣言监测、预警和处置机制,对制造、传播谣言的行为依法严惩;三是发布权威信息,建立官方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准确、全面地发布权威信息,压缩谣言的生存空间。在媒体层面,需加强自律与责任,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对发布的信息进行严格审核,避免成为谣言的传播者。开设辟谣专栏,及时澄清事实,消除公众疑虑。在公众层面,一是提升信息素养,增强信息甄别能力,学会从多个渠道获取信息,对比验证,不轻信未经证实的消息;二是理性思考,面对网络信息时保持冷静理性,不盲目跟风,不随意转发未经核实的内容;三是积极参与辟谣,遇到疑似谣言时,主动求证并分享辟谣信息,帮助更多人免受谣言侵害。我们要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世界中保持清醒头脑,成为谣言的“免疫者”。在技术层面,网络平台应开发、完善智能识别谣言的算法和工具,利用人工与算法相结合的方式,对网络平台上的内容进行实时监测和过滤,为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提供技术保障。

网络谣言作为信息时代的“隐形瘟疫”,其危害不容小觑。只有政府、媒体、公众和技术等多方携手合作,才能构建起一道坚实的防线,有效遏制网络谣言的蔓延。让我们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清朗、健康、有序的网络空间,让真实的声音更加响亮,让谣言无处遁形。

 

Copyright © 威海传媒网 鲁公网安备 37100302000175号 鲁ICP备060414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