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案例类454作品:揭开网络“套路贷”的神秘面纱

 

蓝海科技覆灭记

--揭开网络“套路贷”的神秘面纱

 

网络套路贷,一贷债似海,

一块还十块,从此背上债

……

2020年的春天,一个名为“蓝海科技有限公司”的神秘企业如幽灵般悄然崛起,它的背后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黑暗故事。这家公司的创始人,一个年仅27岁的男子,林某甲,他与张某、刘某、林某三位同龄伙伴,共同注册了这家看似普通的科技公司。然而,这并非一家普通的公司,而是一个精心策划的网络“套路贷”犯罪团伙的秘密基地。

“蓝海科技”内部架构严密,如同一个庞大的机器,设有技术研发部、市场推广部、风险控制部、贷后管理部等多个部门,一切运作都显得那么正规。然而,这只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假象,他们利用“易享贷”“满分借”等6个虚构的App平台,以现金贷款或虚假购物再回购的方式,编织了一张针对年轻人的诈骗网。

他们的目标非常明确,就像猎人在寻找猎物一样,专注于那些急需用钱却又无法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在校大学生以及大学毕业五年以内的年轻群体。他们利用这些年轻人的困境,签订虚假合同,以扣除各种费用为名恶意减少实际放贷金额,并通过恶意垒高违约金等手段,将一个个年轻人拖入债务的深渊。

小红,一个正值青春年华的大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急需一笔钱来支付学费和生活费。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她像发现了一个宝藏一样,看到了“蓝海科技”的“易享贷”App。广告上承诺快速放款、低利息,看起来是一个解决她燃眉之急的好方法。小红没有多想,便像探险家一样,下载了App,上传了身份信息和照片等个人信息,然后申请了1万元贷款。然而,她很快便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无法自拔的陷阱。原本承诺的低利息变成了高额的服务费、保证金和中介费,实际到账的金额只有6000元,远远少于她申请的数目。而当她试图还款时,却发现违约金将近1万元,高得惊人,她根本无力偿还。

催债的电话和短信如同狂风暴雨般袭来,小红的生活被彻底打乱。她收到了合成自己头像的淫秽图片、侮辱性和威胁性短信,甚至她的父母和亲友也受到了骚扰。小红感到绝望和无助,她不知道该如何摆脱这个噩梦最终选择了结束自己生命这条不归路。

在这个犯罪团伙中,林某甲是组织的核心,他如同一个傀儡师,操纵着整个团伙的行动。张某、刘某、林某等人则是他的得力助手,他们在这个层级分明、骨干成员稳定的组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伴随着“蓝海科技”的规模逐渐扩大,他们的纪律也越发严格。部门间禁止相互串门交流,员工不得透露自己的工作内容和公司实际地址,甚至贷后管理部门的员工在公司食堂用餐也受到限制。明文规定不准向公检法系统子女、政法类、军警院校学生放贷,以避免触及法律的敏感地带。

然而,这个犯罪团伙的恶行并未因此收敛。他们通过信息网络在全国范围内长期实施诈骗、敲诈勒索、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等犯罪行为。据统计,他们累计放款金额达1亿余元,收款金额更是超过2亿余元,非法获利高达8000余万元。这些违法所得被用于支持组织的日常运转,向组织成员发放高额的薪资和奖金。而剩余的部分,则由林某甲等人按比例分配,他们在这个黑色的产业链中享受着不义之财带来的奢华生活。

小红的遭遇只是“蓝海科技”众多受害者中的一个缩影。这个犯罪团伙的恶行终究无法掩盖,他们的“软暴力”催收手段共计涉及2万余单,导致包括小红在内的30余名年轻被害人陷入自杀、自残、抑郁、退学的悲惨境地。

网络上大量投诉和负面舆论如潮水般涌来,这个犯罪团伙的恶行终于被曝光在阳光之下。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印发《关于办理“套路贷”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以低利息、无抵押、无担保为诱饵,通过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吸引被害人借款,签订虚假借款合同的行为,可能构成诈骗罪。采用恐吓、威胁、殴打等暴力手段迫使借款人还款,可能涉嫌敲诈勒索罪或故意伤害罪。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最终林某甲等人均受到了法律的严惩。

如今,“蓝海科技”的阴影已经消散,但这场网络“套路贷”的黑幕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小红的故事也提醒着我们,在这个看似光鲜亮丽的网络世界中,隐藏着无数陷阱和阴谋。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才能避免陷入这些黑暗的漩涡之中。

 

作者:潍坊市奎文区人民检察院苏国强

 

Copyright © 威海传媒网 鲁公网安备 37100302000175号 鲁ICP备060414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