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案例类405号作品:《莫贪蝇头小利,提高防骗意识》

 

莫贪蝇头小利,提高防骗意识

——电子商务中存在的网络安全案例分享

 

一、低价打折,0”购物

诈骗分子从朋友圈、网购平台等网站发布“打折促销”“0元购物”等广告,吸引消费者上钩,或者发布“论文代写”“私家侦探”等特殊服务,以吸引受害人关注。与受害人取得联系后,诈骗分子诱导其添加微信、QQ等联系方式,通过节约“手续费”、避免平台提成等理由,要求私下转账,待受害人付款以后,以“解冻费”“交易税”“消费税”等理由,继续诱导受害人转账,直至受害人醒悟,将其拉黑。

L先生在浏览电子书时,从网页广告中看到了“0元试用、到期可退”的饮水机广告,于是扫描二维码添加“客服”进行了解。“客服”声称新款饮水机为进行市场推广,现进行免费试用一年的活动,到期后可以退货,不收取费用。于是L先生填写信息,进行下单。饮水机到货以后,送货员要求收取1万元的“查验费”。L先生咨询“客服”,“客服”称是厂家为了防止一人多次领取,需要进行身份查验,支付费用后,经查验无误,该笔费用会在3—5天内原路返还。L先生信以为真,进行扫码支付。支付完成以后,“客服”再也没有回复过L先生,L先生以1万元的价格购买了价值139元的饮水机一台。

二、快递丢失,“十倍”赔偿

诈骗分子冒充电商平台或物流快递企业客服,谎称受害人网购的商品出现质量问题或售卖的商品因违规被下架,以“理赔退款”或“重新激活店铺”需要缴费为由,诱导受害人提供银行卡和手机验证码等信息,并通过屏幕共享或要求下载指定APP等方式,指导受害人转账汇款。

A先生网购了两双运动鞋,快递信息一直显示运输中,此时,自称物流客服的诈骗分子联系到A先生,谎称快递已经丢失,需要A先生提供银行卡号,进行3倍退款。在诈骗分子的引诱下,A先生使用手机浏览器下载注册了一款APP,按照操作流程共享屏幕、填写个人信息,操作完成以后,诈骗分子让A先生耐心等待退款成功。不久,A先生的银行卡账户余额已经被转走。

遭遇类似的A女士,在工作时接到一通自称售后客服的电话,称A女士在抖音上购买的化妆品质量不合格,要向A女士作出赔偿。起初,A女士并未理睬。后来A女士又接到了此类电话,称要给其赔付,对方还给了A女士一个二维码,A女士登录并填写了个人信息及银行卡信息,填完后对方又给A女士发了一个二维码,扫码显示要支付1元,对方解释称这个钱是个人信息保障金,等下会连同赔偿金一起返回给A女士,随后,A女士轻信并扫码支付了1元,但迟迟未收到返钱,A女士意识到被骗,遂报警,共计损失价值约1元。

三、网络刷单,有去无回

诈骗分子从各种网络群聊、网络页面中发布虚假广告,声称参与简单的浏览、点赞任务,积攒人气即可获得高额报酬。一步一步引导受害人下载软件,前期进行小额佣金返现,等受害人上钩以后,要求受害人支付保证金等,实施诈骗。

X女士通过微信群里认识了一个刷单介绍人,经对方介绍,X女士了解到:通过刷单可以实现在家里点点手机就能赚到钱。按照对方提供的操作步骤,X女士下载了一款接单任务的app,对方称接单交易成功后会返佣金。清楚规则后,X女士就开始刷单,前面5笔共收到佣金82.35元。这让X女士放松了警惕,又分别往对方账户付款1399元和3380元,但之后这两笔都未返本金佣金,X女士共计损失4696.65元

 

以上三个案例的原理不复杂,诈骗分子利用受害人贪图便宜的心理,通过扫描二维码、屏幕分享、远程控制等方法盗取受害人的身份信息、支付信息等关键信息,或者通过假冒网站、假冒身份诱导受害人支付,进行诈骗。希望大家莫贪蝇头小利,提高防骗意识。

 

Copyright © 威海传媒网 鲁公网安备 37100302000175号 鲁ICP备060414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