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案例类340号作品:《网络安全防护,只有逗号,没有句号》

网络安全防护,只有逗号,没有句号

一个被丢弃的快递盒,能用来做什么?

虽然绝大多数人不再在快递盒上备注真实姓名,但是快递上“裸奔”的手机号才是个人信息及隐私的决堤的开始。不法分子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获取的你的个人信息:打开常用的支付软件—用特定银行卡向手机号转账1分钱—打开转账银行APP查看交易明细—获取个人真实姓名—打开微信、QQ等社交软件通过手机号搜索好友—获取个人姓名、地区、生日等基础信息—根据地区出生年月等信息获取18位身份证号中的15位—通过非法软件计算出身份证后3位。

进入信息时代,我们的个人隐私信息也在受到新的侵害:清晨上班公交车刷卡、点外卖、账户注册、实名认证、网上购物等,我们80%的生活均被转化成数据进入云端,看似普通的信息输入却暴露了这个时代数据隐私的全部。掌握我们个人信息的不法分子已经不满足于“精准营销”“骚扰电话”了,他们甚至将这些信息出卖给诈骗团伙,诈骗团伙则用先进的“AI”技术,伪造声音、伪造人脸、词云分析、挖掘性格特征,甚至可以预测你的行为,虚拟出另一个活生生的“你”……

获取了你的个人信息后,陌生来电便接踵而至。

案例一:女大学生刘某接到来自工商银行工作人员的来电,对方准确的说出了刘某的真实姓名、身份证号、银行卡尾号等信息,谎称后台检测到账号最近有一笔异常交易,存在异地盗刷的可能,要求点击收到的链接,输入自己的银行卡和密码等信息,将银行卡锁住,以防骗子盗刷。刘某将信息输入后,随即发现自己的账户余额为零,觉察被骗,立即报警。

案例二:某日,张某接到一个自称是京东客服的来电,自称平台京东金条业务马上下架,请尽快注销账户,如不及时注销,将会影响个人征信,随后张某根据对方提示流程,一步步进行注销操作:下载腾讯会议APP开启会议,邀请客服加入会议;打开屏幕共享;打开各银行APP及京东APP并登陆。不久便收到信息让其添加一个骗子精心伪造的公众号,申请注销业务,并获取一个认证码,向指定账户里转账,开始张某有一定的戒备心,转账10元,发现转账不会成功后,便输入3次了所谓的“认证码”,结果全部转账成功了,发现自己被骗后立即报警,但为时已晚,张某损失约合人民币120万。本案中,诈骗分子从手机号、来电显示到身份情况、话术套路等都做了精心设计,通过私加好友、视频共享都只是为了获取他们想要的账号、密码等具体信息。

目前,电信诈骗种类较多,手段和套路也很多:1.刷单有回扣;2.帮助进行网络贷款;3.购物平台要求主动退款;4.盗用同学朋友社交软件借钱;5.冒充购物平台客服。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以下几点,预防电信诈骗,筑牢网络安全防线,保护自己个人财产安全:

一、保护个人信息

不随意透露个人身份信息、银行卡号、密码、短信验证码等重要信息,尤其注意及时销毁快递单上的个人信息;保管好手机号码、银行卡、电子证书等,不要随意出借个人有效身份证件。‌

二、提高警惕性

警惕陌生电话和短信:对于陌生的电话和短信,要保持警惕。多方核实:在转账前,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核对对方身份。‌陌生二维码不要扫,陌生链接不要点.

三、增强防范意识

了解常见手段:了解常见的电信诈骗手段,如假冒公检法、中奖诈骗、退款诈骗等。‌

开启安全设置:微信、支付宝等支付工具开启转账延迟到账功能,发现被骗可以及时撤回。‌

留意系统提醒:网上聊天时留意系统弹出的防诈骗提醒。

四、及时应对

及时报警:一旦发现被骗,第一时间向当地警方报案,并提供相关证据和线索。‌

冻结账户:如果是银行转账,及时联系银行冻结账户。

保留证据:保留好犯罪分子的违法记录、短信记录、转账记录等证据。

最后,如果遇到某某客服来电,务必做到:

核实身份官网认证,

个人信息绝不透露,

不加好友不开视频,

谈及征信切勿慌张。

网络安全、电信诈骗防范‌需要我们每个公民的关注和参与,‌提高自身的网络安全意识,‌保护个人信息,‌积极参与网络安全和电信诈骗防范维护行动,‌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网络安全,人人有责,‌让我们携手并进,‌为网络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Copyright © 威海传媒网 鲁公网安备 37100302000175号 鲁ICP备060414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