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类248号作品:

警惕网络陷阱 筑牢安全防线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网络”与“生活”日渐融为一体,手机平板充电宝、wifi流量开热点,人人享有网络空间的同时,能不能安全利用网络这一问题显得更加重要。那网络安全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守护网络安全?

一、辨识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是指保护网络系统及其数据免受各种威胁和攻击的综合措施和技术。

1.相关法规

法规名称

生效时间

主要内容

网络安全法

2017.6.1

中国首部全面规范网络安全管理的法律,涵盖了网络安全的基本要求、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保护、网络运营者的安全义务、个人信息和数据保护、监督管理等方面。

数据安全法

2021.9.1

为规范数据处理活动,保障数据安全,促进数据开发利用,保护个人、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制定本法。

个人信息保护法

2021.11.1

为保护个人信息权益,规范个人信息处理活动,促进个人信息合理利用,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密码法

2020.1.1

为规范密码应用和管理,促进密码事业发展,保障网络与信息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制定本法。

 

此外,《反恐怖主义法》《电信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等也与网络安全密切相关,共同构成了我国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2.常见违法行为

黑客攻击:以邮件、网页诱饵等形式发送给目标用户并引诱点击,待用户电脑感染病毒后即启动特定加密算法锁定用户数据;通过攻击服务器、窃取敏感信息、销售假冒商品等方式,非法获利。一旦黑客侵入或攻击重要信息系统,致其丧失功能或数据泄露,将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

“网络水军”:造谣引流,利用热点收割流量,赚取平台奖励;开办假冒媒体网站和自媒体账号,以撰写、炒作负面信息相要挟实施敲诈勒索;为牟取非法利益长期提供有偿删除、屏蔽网上负面信息服务,涉及食品、医疗等多个行业领域,侵犯群众知情权,破坏市场经济秩序。

其他行为:病毒传播、盗用上网账号和信用卡数据、网络敲诈、侵犯版权和其它知识产权、发布网络虚假广告、利用网络散发虚假或恐怖信息、传播淫秽物品等。随意跨越言论自由的边界,在个人微信、微博等账号上发布损害他人名誉的言论,构成名誉侵权、寻衅滋事甚至诽谤罪;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将他人的作品、表演等发布在网络平台上涉嫌侵犯他人著作权;私自公布他人隐私,公开姓名、肖像、住址等隐私信息,属于侵犯别人隐私权。

二、树立网络安全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也难以得到保障。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则人民利益受损。只有健康用网、安全用网、文明用网,自觉抵制网络低俗,做网络安全的维护者和网络正能量的传播者,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才能为人民共享。

三、掌握安全在网方法

1.信息保护

网络购物——网购要仔细验看网址,莫要接收和安装不明软件,慎重填写银行账户和密码,谨防钓鱼网站;网络简历——一般情况下,简历中不要过于详细填写本人具体信息,尤其是家庭住址、身份证号等;社交网络——通过微博、QQ 空间、贴吧互动时,不要轻易说出或者标注对方姓名、职务、工作单位等真实信息;网络晒照——不晒包含个人信息的照片,要通过设置分组来分享照片;网络活动——参加网络“调查问卷”、购物抽奖活动或者申请免费邮寄资料、申请会员卡等活动,选择信誉可靠的网站认真核验对方的真实情况。

2.做好防御

关闭不必要的端口,通过系统共享防止局域网感染恶意代码等;安装防火墙和防病毒软件、注意系统补丁、不访问不明网站、不执行未经杀毒的软件、设置安全的浏览器配置、保持软件更新;使用强密码和差异化的账号密码、安装安全软件、警惕不明链接和文件、防范病毒和木马攻击、确保网络游戏安全、防范网络虚假信息和网络诈骗。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范意识不可无;网上冲浪一时爽,牢记安全伴我行。

Copyright © 威海传媒网 鲁公网安备 37100302000175号 鲁ICP备060414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