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特色作品类448号作品:警惕网络谣言陷阱 共筑安全网络空间


 

警惕网络谣言陷阱  共筑安全网络空间

王增光 贾萧丽 袁学旺

(潍坊市互联网舆情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7.5%。不断丰富的互联网信息,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重要的信息来源。与此同时,有一部分别有用心的网络推手,为达到牟利、推流等目的,通过凭空杜撰、夸大其词、断章取义、拼凑剪接等手段,将网络信息再加工,以吸引公众注意力,最大化博取流量。这种披上虚假外衣,没有事实依据的信息,实为网络谣言。

时至今日,网络谣言在传播速度、影响广度、危害程度等方面都在逐渐增强,严重威胁网络空间安全。作为网络空间的一员,我们有义务提高辨别意识学会去伪存真,避开谣言背后陷阱,共同维护网络空间安全

要相信科学,警惕认知陷阱。网络上“睡觉手机别放床头”“O型血更招蚊子”“洗牙会把牙齿洗坏”“食用含碘盐可预防核辐射”等所谓的“生活常识”,是否真的有科学依据?答案是否定的。不少网民缺乏专业知识和求证意识,对网上所谓的“经验帖”深信不疑,有甚者还要发个朋友圈分享给亲朋好友。随手转发不是坏习惯,在此之前,不如多方求证,关注辟谣科普平台或查询专业人士解读,了解事实真相,以免轻信谣言“误伤”自己或他人。

要杜绝盲从,警惕流量陷阱。今年7月下旬,山东公布高考普通批投档线,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职工为博取眼球、招揽生意,编造“山东19万文科考生滑档”的谣言,引发家长和学生恐慌。究其本质,该事件系网民利用当下热点,编造虚假信息,带动公众情绪、贩卖焦虑,以此博取流量。此类谣言天生自带“吸睛”“离谱”等特质,导致一些网民信以为真,占用大量时间关注浏览,跌入流量陷阱。作为网络空间的参与者,面对稂莠不齐的海量信息,要保持基本的判断能力,切莫随波逐流、盲目从众,被谣言蒙蔽双眼。

要保持理性,警惕信任陷阱。当各种谣言满天飞时,人们对社会的信任感便会受到损害。网络上一些人和自媒体唯恐天下不乱,违背社会主流价值观,蓄意制造虚假信息,挑唆网民产生不信任感,可谓用心险恶。今年5月份,国家网信部门公开曝光第四批涉公共政策、突发案事件、社会民生领域网络谣言典型案例,涉及医保、民生工程、社保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网民个人对社会的信任也并非可有可无。面对网络谣言,一定要保持理性,认准官方发布的权威信息,勿让有心人有机可乘,动摇信任基础,造成信任危机。

要守住底线,警惕舆论陷阱。利用网络谣言虚构事实,制造、操控舆论的现象并不鲜见,之所以能够引起广泛关注,大多在于该事件戳中网民的“软肋”,如同情、恐惧、愤怒等情绪,能迅速激发点赞、跟评和转发热情。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类涉疫谣言在网上传播扩散,给网民带来恐慌情绪,带偏舆论走向,危害社会稳定。谣言面前,务必坚守道德和法律底线,以道德约束自己,以法律警示自己,不轻易转评赞,切勿成为谣言作乱的“帮手”和肆意传播的“推手”。

针对网络谣言,国家部门已出重拳整治。聚焦网络虚假信息等网络乱象,国家网信办先后开展专项行动40余项,清理违法违规信息200多亿条;自公安部部署打击整治网络谣言专项行动以来,截至今年4月上旬,累计排查网络谣言线索8万余条,侦办网络谣言1万余起,开展公开辟谣等4200余次。守护网络空间安全需要每个网民的共同努力,面对各种网上信息,请客观分析、擦亮眼睛、理性看待、坚守底线,对网络谣言“该出手时就出手”,通过谣言信息所在的网络平台或辟谣网站一键举报,共筑清朗、安全的网络空间。

 

Copyright © 威海传媒网 鲁公网安备 37100302000175号 鲁ICP备060414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