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快讯 > 正文

望岳谈|何以中国,读懂齐鲁
2024-11-30 15:38:42   来源:威海传媒网   

1919年1月28日,法国外交部会议厅,巴黎和会就中国山东问题进行专场讨论,顾维钧代表中国政府申诉立场。他说:“山东省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孔子和孟子的诞生地,对中国人而言,这是一块圣地。全中国人的目光都聚焦于山东省,该省在中国的发展中总是起着重要的作用。”

80年后,反映巴黎和会的电影《我的1919》里,演员陈道明展现了顾维钧人生的高光一幕。电影中有一句经过艺术加工的台词,表达了类似的意思:“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这话虽然有所演绎,但是表达出的观点却得到了世人的普遍认同。那么,从中国文化全局来看,山东的地位为何格外重要呢?

周封天下,特重齐、鲁。周武王“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将姜太公与周公这两位灭商统帅和安邦首辅分封齐、鲁。

封姜太公于齐,意在建立镇抚东方的军事重镇;封周公于鲁,则意在承传发展周文化于东夷之地。周封齐之后即授姜太公以“五侯九伯,实得征之”的征伐大权,成为后世齐国称霸的基础;而封鲁之时,则特别将一些传世文物、典策、器物以及主持王室祭祀的职业官员配送于鲁,使仅供周王室使用的“四代之器、服官,鲁兼用之”,让鲁国享有“王礼”。这些做法都在立国之初为齐鲁奠定了成为东方文化重镇的深厚基础。

鲁国后来成为礼乐文化中心。首先在于它秉持周礼,以礼治国,各国诸侯大多因尊周礼而尊鲁。其次,鲁大量保存了周王室及各诸侯国的礼乐典章。孔子之时,鲁有存诗三千余篇,经过孔子整理,“皆弦歌之……礼乐自此可得而述”,成三百篇之《诗经》。可见,到春秋末期,鲁国无论在典籍器物保存,还是在文化人才的聚集上都是集大成之地,周代的礼乐文化确已集中到鲁国。

齐国后来以霸业成为当时诸侯各国政治、文化交往的中心。齐桓公在管仲辅佐下,于春秋前期成就霸业近半个世纪。其对文化的提升在于:称霸是以主会盟、尊周室、倡礼义、伐戎狄、护中原为其主要内容。其霸业成为一种备受称赞的“仁”举,主要靠的是诸侯会盟而不是武力征服或战争。

(二)

春秋末期,齐鲁文化的“重心”地位提升到一个新阶段。

“重心”地位的第一个表现,是孔子的出现。

孔子开中国私学教育先河。他借重鲁国丰富的文献典籍,整理三代以来古文献,编定“六经”,打破了历史文献典籍被贵族垄断的局面,使之走向社会,传之后世,使齐鲁成为三代以来历史文献汇萃整理之地、传世经典产生之源。

孔子为齐鲁之地培养了大量人才,身通六艺者有72人之多,以鲁人与齐人为最多。人才丰富的重要体现,就是诸子多半出齐鲁,齐鲁成为诸子之源。

文化的影响力是持久的。山东人既有圣地之人的自豪感,也有礼义之邦的自律,形成特殊的道德风气。

一是崇德之风。特重道德修养,以德传家,以德为尚,成为道德模范之乡。二是重教之风。崇文尚德是山东人传承不息的社会共识。三是尊老之风。所谓“孝为百行之元”,山东人特重孝敬父母。

正因如此,钱穆在《中国历史精神》中说:“中国各地区的文化兴衰,也时时在转动,比较上最能长期稳定的应首推山东省。若把代表中国正统文化的,暨如西方的希腊人,则在中国首推山东人,自古迄今,山东人比较上最有做中国标准人的资格。”

进入新时代,山东成为文化“两创”的首倡地。拥有如此殷实的文化家底,探索开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新路径,山东自然责无旁贷。

(大众新闻记者 张九龙)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何以中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写在山东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一周年之际
下一篇:最后一页

鲁公网安备 371003020001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12

威海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 鲁备2009001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ICP备06041465号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邮箱:whcmw2009@126.com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631-5191950

网站热线:0631-5191412  网络实名:威海传媒网  网络设计/系统支持:威海传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