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历史总是以自身的发展逻辑,标注划时代的思想印记。
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这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镌刻下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雄浑篇章。
伟大思想与非凡事业彼此辉映,科学理论与伟大实践相互激荡。
一场论坛,共话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机交融。尼山岩岩,鸿儒满堂,来自64个国家和地区的700余位嘉宾现场出席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其中外国嘉宾近400人、占比57%,创历届之最。从尼山出发,打开世界的门,文明交流互鉴之路走向更加宽广的未来。
一场活动,在挖掘齐风鲁韵中读懂“何以中国”。“何以中国·弦歌不辍”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曲阜启动,媒体采风团“走读”山东。艺术化叙事,互动化表达,可视化传播,内容、创意、技术、渠道的相得益彰,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气质和时代标识。
一本村史,承载乡土文化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记忆沂源·鲁村镇卷》正式发行,标志着沂源县467个村庄都有了自己的村史。查史料、寻古迹、访村民,修史立传,为的是在时代变迁中留住地方的根与魂。
《国秀·琅琊》第四幕《群贤雅集》剧照
这是赓续文脉的新答卷。大型齐文化经典文献集成《齐书》编纂出版,形成4000余万字、1096册的鸿篇巨制;《黄河大系》亮相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图文并茂展现黄河文化的内涵和魅力;“全球汉籍合璧工程”复制回归珍稀汉籍1600余种,立起新时代“文化泰山”;沂水跋山遗址群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海岱考古”品牌持续擦亮……在传承历史中坚定文化自信,在赓续文脉中昂扬民族精神,山东文化传承步伐坚定、底气十足。
这是融汇古今的新局面。在孔子博物馆,观众能够“穿越”千年与孔子对话,聆听先贤圣人的教诲;在琅琊古城,“一别琅琊已千年,再见盛世是沂州”的艺术盛宴,让《国秀·琅琊》人气爆棚……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通过数字化赋予文化更多可能,“山东手造”“山东智造”频频出圈,“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建设如火如荼,一幅传统与现代相融的文化画卷在齐鲁大地铺展开来。
这是以文化人的新篇章。一个个“中医夜市”让“本草香”融入“烟火气”,一场场“大集小戏”沁润人心释放文化暖意,一座座“文化会客厅”打通全民阅读“最后一公里”……把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重点任务,山东坚持塑形与铸魂相结合,大力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统筹加强美德山东信用山东建设,开展移风易俗专项整治工程,让“厚道山东人”形象更具广泛性、认可度,让群众文化生活更有获得感、幸福感。
这是讲好中华文明故事的新作为。举办2024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打造思想文化的全球盛宴;实施“五友”外宣传播工程,组建成立中国孔子基金会·全球文明对话交流中心,启动实施国际青少年“访学山东”计划,开展走读中国之齐鲁印象行活动……山东搭平台、育载体,在兼收并蓄中充实山东故事,在交流互鉴中讲好山东故事,推动“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更具含金量、美誉度,文化文明交流传播更具主动权、话语权。
据不完全统计,第七届进博期间,山东馆客流近9万人次,现场销售额712万元,意向订单额2.1亿元。
“结合”反映了文化人民性,让群众精神世界愈发充盈。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人民性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属性。文化只有扎根人民,服务人民,才能真正实现以文立心、以文铸魂、以文化人。在山东,百姓儒学节提振人民精气神,社区大讲堂激活发展正能量,黄河大集氤氲人间烟火气,小戏小剧唱火了文化、唱热了人心。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山东着力满足不同群体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优质文化产品不断涌现,实现了社会主体和文化样态的兼容匹配和互促融合,让经由“结合”形成的新文化更加贴近人民、造福人民,更好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结合”彰显了文化开放性,呈现出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从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展示新时代山东自信、包容、开放的大省形象,到《大泰山》纪录片展现中华文化包容四海、兼纳百川的精神风貌,再到我国首个中欧班列中东欧集结中心落子塞尔维亚,吹响新丝路上的“集结”号……齐鲁大地历史悠久、文脉绵长,映照出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这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也得益于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二者的有机“结合”,使中华文明融通中外、贯通古今,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2023年11月1日,中国担任联合国安理会11月轮值主席。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张军向各国代表赠送鲁班锁。图为鲁班锁。
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必须增强价值感召力。
文化创造核心在人。文化强省之“强”,最终要体现在人民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文化修养上。当前,新的信息技术深刻重塑媒体形态、舆论生态和文化业态,深刻推动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念交流交融交锋。越是社会思潮纷纭激荡,越要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的感召力。
我们一定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融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各方面,融入山东人民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擦亮“厚道山东人”的鲜明底色。要以人民为中心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在解决人民群众实际问题中,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相适应、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相一致、与现代化强省建设相协调的新文化,以改革创新、激发活力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必须塑强国际影响力。
早在19世纪,马克思便预言:在各国经济走向世界经济的过程中,文化生产也将走向世界性。山东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和儒家文化发源地,同时也处在“一带一路”交汇区域,更应发挥好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主动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山东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山东篇”,要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深度提炼中华文明标识和形象,建好“齐鲁文化大模型”,塑造孔子、孟子、鲁班、八仙过海等文化IP,让“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区域品牌形象传得更远。要强化用文化同世界对话的理念,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养分,创造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外的文化“两创”成果,为中华文明的繁荣兴盛贡献山东力量。
<img data-cke-saved-src="https://img11.iqilu.com/21/news/2024/11/30/f518a271aaddfd6b6488dbdf1af579a3.png" src="https://img11.iqilu.com/21/news/2024/11/30/f518a271aaddfd6b6488dbdf1af579a3.png" loading="lazy" ="this.="">
“亚醜(丑)钺(yuè)”,藏于山东博物馆的商代青铜器,1965年出土于山东青州。
(五)
这是使命的召唤,这是时代的必然。
今天的中国,正行进在中国式现代化康庄大道上;今天的山东,正坚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担当,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一个经济文化大省要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必须大力推动文化繁荣,高质量建设文化强省,做到既为一域增光、又为全局添彩。
历史进步的细节里,藏着时代发展的注脚。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考古事业,在田间乡野探索“何以中国”;当非遗短视频播放量不断上涨,涌动的文化基因喷薄而出;当中华老字号由“活”变“火”,打开文化消费崭新场景;当文旅行业业态翻新,点亮人们美好生活,我们坚信——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大众新闻记者 李岳岳 张兆友 刘帅 任宇波)